擘餅聚會選詩#3:主的經過過程

 擘餅聚會選詩-主題#3:主的經過過程

第⼀層 / 第⼀首:主的人性生活:成肉體、受苦、受死

大本

1. 57-哦主,你曾成為人子-慢

2. 74-聽阿,天使讚高聲-快

3. 75-永活的故事,撇下榮耀降世-慢

4. 77-你是至高、榮耀的神-中

5. 79-哦主,當我們想到你在世-慢

6. 82-哦,滿了傷痕的頭-中

7. 85-我每靜念那十字架-慢(詩歌賞析第1首)

8. 127-耶穌我主榮耀王-快

9. 672-日,當天上充滿讚美之聲-中

10. 683-耶穌愛我,從天降臨-中

補充本

11. 341-願⼀生愛你-慢

12. 877-什麼使你為我捨命-慢

第二層 / 第二首:主的死與復活

大本

1. 91-祂不能救自己-中

2. 99-祂躺臥在墳墓,耶穌我救主-快

3.101-基督復活!阿利路亞!-中

4. 102-救主基督已復活,阿利路亞!-中

5. 106-榮耀歸於你,復活得勝子-中

6. 366-基督雖能千回降生於伯利恆-慢(詩歌賞析第2首)

7. 416-我已相信真事實,我已接受主的死-快

8. 454-在遠山聳立著古老的十字架-中

9. 456-求主使我近十架-中

10. 680-哦愛!奇妙之愛,救主去加略-快

補充本

11. 134-永活救主-中

12. 848-聽我唱奇妙愛-中

新歌

13. 101-死而復活-中

14. 116-陳列你的死-中

第三層 / 第三首:擘餅-主的高舉、成為那靈

大本

1. 95-這個真是何等甘美的故事-快

2. 109-讚美、讚美基督得勝!-中

3. 110-聽哪千萬聲音雷鳴-中(詩歌賞析第3首)

4. 111-神的兒子、親愛救主,你曾用你寶血救贖-中

5. 115-看哪,耶穌天上坐著-中

6. 119-榮耀、榮耀、永遠榮耀-快

7. 177-哦主,這是何等神蹟-快

8. 187-為著這餅和這杯-慢

9. 189-美哉、善哉,羔羊的新歌-快

10. 196-今日我們神的靈,成了耶穌基督靈-快

11. 370-哦,主耶穌,當你在地,他們與你多年同處-中

12. 450-神之於人⼀切正常故事,全都在於靈裡-快

補充本

13. 101-基督的靈-快

14. 137-如今主你就是那靈-快

15. 148-子同著父憑著靈-快

第四層 / 第四首:敬拜父-經過過程的三⼀神

大本

1. 25-父阿,你賜何等慈愛,我們衷心感銘-慢

2. 35-神我讚美你,差遣你的愛子-快

3. 40-沒有血、沒有壇,祭祀已成過去-中(詩歌賞析第4首)

4. 43-父阿,你是愛大無極-中

5. 50-我父、我神,你愛在子顯明-中

6. 52-靠著我們救主流寫作祭-中

補充本

7. 108-祂是奇妙之靈住我裡-快

8. 876-神就是愛-慢


經典詩歌賞析-《詩歌》85, 366, 110, 40

一、《詩歌》85首-我每靜念那十字架

作者:以撒華滋(Isaac Watts, 1674~1748)


17世紀的清教徒教會裡,只使用喀爾文的詩歌,因為喀爾文樸實的詩歌型態和清教徒的生活習慣不謀而合。

喀爾文認為,詩歌是向著神唱的,所以應該莊重樸素;詩歌也是為了普及眾人,所以應該平易簡單。因此,他禁止使用樂器伴奏,只允許聖徒們齊聲清唱。不僅如此,喀爾文對詩歌的歌詞規定非常嚴格,他相信舊約的《詩篇》已提供了足夠的文字素材,限制聖徒只能在聚會中唱《詩篇》的歌詞。

青年以撒華滋所面對的,就是這種新舊交替的年代。他不顧眾人的爭議,堅信詩歌歌詞不該像喀爾文所主張的,被限制在聖經的經文裡。以撒華滋⼀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全新的詩歌,成為推動英語新詩歌復興運動最重要的角色。

以撒華滋相信,聖經的文字該被仿效,而不是全數抄襲;如果禱告可以出於人的感動,能有自發性的發表,為什麼詩歌不能?他沒有丟棄經文,反之,他的寫得最好的幾首詩歌,就是深入挖掘聖經內在涵意的結晶。

18歲的以撒華滋,心中總是藏著狂想與不羈;他描述當在教堂中聽到喀爾文的詩歌時,他覺得耳邊響起了工匠試圖磨利鏽蝕的鋸子的尖銳噪音。

一天星期日下午,他終於受不了了,他告訴父親,他無法再容忍詩歌中的不和協感,與人們對詩歌拙劣的品味,他父親不耐的回答:『年輕人,那你寫出更高明的詩歌給我們唱阿。』年輕人做到了!當天傍晚,以撒華滋寫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首詩歌,在當晚的聚會中立刻發表:「看哪榮耀的羔羊」(Behold the Glories of the Lamb)。

從那晚之後的100多個主日裡,以撒華滋每週都交出⼀一首全新的詩歌,轉換了整個時代的屬靈空氣。


以撒華滋的詩歌風格與《詩歌》85首賞析

在主耶穌的成肉體、釘十字架,和復活的情景中,以撒華滋找到了他詩歌創作源源不絕的靈感;在這些片刻的歷史經典鏡頭中,都是他將戲劇張力推演到最壯烈磅礡的地方。

他的詩歌為唱詩的人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在短短幾行詞句裡,我們彷彿看見了2000年前耶穌十架受苦的景象。偉大的詩句伴隨著偉大的旋律,在以撒華滋恢宏的宇宙觀裡,我們驚呼、我們傷痛、我們悔改,我們相信、我們讚美、我們喜極而泣。

在教會歷史上,神曾大力使用《詩歌》85首-「我每靜念那十字架」-拯救了數萬個靈魂。其中第三節是全首詩的高峰:

看從祂頭!祂腳!祂手!憂情、慈愛和血而流!

那有愛憂如此相遘?荊棘編成如此冕旒?

當我們的眼光順著詩詞,從十架上耶穌的頭看到腳,再從左手望到右手,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的,是十字架矗立的景象;在十字架的上面,有主的憂情、主的愛,和祂為世人所留的寶血。以撒華滋先給我們看見了十字架的畫面,再讓我們感受十字架的內涵,真是寫詩的最高境界!

這首詩歌曾在史上最大的復興-1904年的英國威爾斯大復興(共帶了7萬8千人信主)-中擔任福音之火燎原的引爆要素當時幾乎每場聚會中都在唱這首詩歌。帶領復興的主要弟兄伊文羅伯斯(Evan Roberts),常在聚會後就走上街頭,邊走邊唱著「看從祂頭!祂腳!祂手!」⼀路上的人自動蜂擁著加入他的步伐,⼀起走著、唱著、跳著,直到他們走到能容納萬人的空地;在萬人福音大會上,伊文羅伯斯也不太需要傳福音,因為每個人的心都被這首詩歌融化了,各個淚流滿面、接受救主。

以撒華滋毫不忌諱使用當代的語言;如今在我們口中最莊嚴、傳統的詩歌,在當代卻被批評為帶有「激進、實驗性質、開創性」(radical, experimental, and adventurous)的風格。但歷史總是會為美好的事物背書,他⼀首又⼀首撼動心靈的詩歌,直到如今仍將神的心唱進人們的最深處,所以難怪有人說:

「⼀一直到今天,詩人所寫的詩歌中,關於主釘十字架、救贖大愛⼀類的詩歌,沒有⼀個能趕上以撒華滋的。」


在《詩歌本》中,共收錄了7首以撒華滋的詩歌:

33首-父神阿你在羔羊裡是我的希望和安息

85首-我每靜念那十字架

93首-哎喲救主真曾流血

146首-我們當來同聲歡呼

351首-我是否要背負十架

441首-我神我愛我的永分

681首-啊呀救主身懸木架

完整詩歌賞析:http://bit.ly/2000hymn85



二、《詩歌》366首-基督雖能千回降生於伯利恆

作者:第三世紀的基督徒

「基督雖能千回降生」這首詩歌寫於第三世紀,原作者無法查證,推測為屬於內裡生

命派的先鋒詩歌。

宣信(A.B.Simpson,1843-1919, 宣道會的創始人)非常鍾愛這首詩歌,後來神來⼀筆,為這首詩歌加上了副歌,並請女兒Margaret為這首詩譜曲,成了我們今天所唱的版本。

歷史背景:西元三世紀基督徒的內憂與外患

西元380年是狄奧多西大帝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國教的⼀年,在這之前,從⼀世紀起,基督徒經歷了十次大逼迫,⼀一次比⼀一次厲害、暴虐。這是個基督徒面臨內憂外患的時代,也是個極度痛苦的時代。這首詩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被寫出、被傳唱。

從羅馬暴君尼祿開始,逼迫基督徒的浪潮慢慢展開,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沉思錄》的作者-下令將基督徒的產業歸給密告他們的人。

於是逼迫發展成全國性的行動,基督徒在各處被搜查出來,遭到嚴審及殺害。西元250年,羅馬帝國皇帝頒佈反基督徒法律,禁止國民信奉基督宗教、禁止基督徒聚會崇拜、不向帝國的神祇獻祭的便是違法,規模偏及全羅馬帝國。基督徒被拋進露天廣場,給飢餓的獅子與黑熊作食物,供民眾觀賞娛樂。歷史學者保守估計這⼀一段時間,殉道的基督徒超過十萬。


詩歌賞析:⼀首聞不出苦味 僅散發馨香之氣的詩歌

羅馬人無法體會基督徒對主的愛,他們以為,最恐怖的虐待就能嚇阻他們,但實際上是,苦刑⼀一點也摸不到他們。帝國越殺戮,基督徒越繁增,他們越逼迫,基督徒越愛主。

這首十字架的詩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應運而生。然而,詩歌中卻感受不到這竟出自飽受逼迫者的口中,歌詞裡沒有求主救我們脫離逼迫、獅子的口、刀劍、火刑;也沒有傷痕累累的火燎味與苦味,只有深刻經歷基督、愛神之人的馨香之氣。

這首詩歌的詩辭寫得非常簡潔,但卻非常奧秘。

第⼀節著重原則,讓客觀的神內住在人裡面,成為人主觀的經歷:

基督雖能千回降生於伯利恆,若未活你心內,救恩仍是無成。

各各他的十架,還不會拯救你;在你裡的十架,才有能醫治你。

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作的,僅是祂客觀、法理救贖的⼀一面,藉十字架的工作,祂完成了赦罪、洗罪、稱義、地位上的聖別,並使人與神和好,但這些都是客觀的事實。基督徒主觀的經歷,乃是藉著聖靈的工作,所完成的生機拯救。

神先把兒子賜給人,後把聖靈賜給人。先是基督,後是聖靈。聖靈所作的,是將基督那⼀一邊所作成的,成功的實施應用在我們身上。其中包括了重生、聖別、更新、變化、牧養、建造、模成並榮化。⼀一個基督徒經歷神完整的救恩,乃是以客觀為起點,以主觀為結局。

副歌著重在化真理為經歷,讓復活的生命成為我們的⼀一切:

哦!基督的十字架,我接你進我心,使我脫自己管轄,完全憑主而生存。

宣信所寫的副歌是從主觀⼀面切入。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這是聖經中客觀真理的中心。然而,十字架若只是在各各他(地名,原意為髑髏地,主耶穌釘十字架之處),若人不願意接受到心中,就「還不會拯救你」。

法理的救贖需經過生機的救恩,才能讓寶貴的真理成為我們的經歷。

第二節著重在神的心愛美意,就是要人在生命性情上能成為神:

人哪!你愛何物,你就變成該物:成神,你若愛神;成塵,你若愛塵;

你出,神就進入;你死,神就生甦;無你,就有基督;無物,就得萬物。

倪柝聲弟兄最初的翻譯是:「人哪!你愛何物,就要像你所慕?如土,你若愛土」。

但當人嘗試模仿事物時,最後就會受該物控制,甚至變成了該物。所以李常受弟兄按原文(What e'er thou lovest, man, That too become thou must; ...Dust, if thou lovest dust.)更達意的譯為:「人哪!你愛何物,你就變成該物?成塵,你若愛塵」。這裡的「塵」不單指物質的塵土,更是指世界,指塵世說的。如同羅馬書12:2所說的:

「不要模仿這世代,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叫你們驗證何為神那美好、可喜悅、並純全的旨意。」

「成神」,亦是李常受按原文翻譯而成。成神的觀念,這在第二世紀就有了,只是後來少有人敢再如此說。直到第四世紀,主後三百二十五年,⼀位年輕的神學家名叫亞他那修 (Athanasius, 297~373),他在奈西亞大會說了這句教會歷史名言:「神成為人,為要叫人成為神」(God became a man, that man may become God )

第三節著重在認識神是愛,而愛是惟⼀一讓榮耀之神進入人的路:

你若要得著神,切勿跟從智慧;『愛』是最短路徑,使你免去迂迴。

你若不為自己尋求甚麼利益,神的榮耀自己,就要充滿了你。

新約聖經裡有⼀一個最大的啟示,就是給我們看見「神就是愛」(約翰⼀一書4:16)。它不是說神愛、神會愛,也不是說神要愛、神能愛,更不是說神有愛;它乃是簡潔有力的說:「神就是愛」。

沒有什麼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因為我們是神愛的唯⼀對象;神也渴望我們用愛來回應祂寶貴的愛,因為唯有愛是追求、認識神的獨⼀一道路。


完整詩歌賞析:http://bit.ly/2000hymns366post

三、《詩歌》110首-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作者:達祕(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

黑暗密室中的無終之歌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同聲高舉神羔羊;

萬萬千千立即響應,和聲爆發同頌揚。(1節)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出自達祕的詩輯《屬靈詩歌》(Spiritual Songs),這首詩歌又有個響亮的別名-「無終之歌」。倪柝聲說,『這是⼀個永世無窮無盡的讚美,所以稱它為無終之歌。』又說,『我們所唱過的詩,難得有⼀一首詩這麼大。』

36歲的達祕,離開英國國教會才5年的時間,擺在他前面的,是⼀一條康莊大道,人們都期待聽見他話語中的啟示;此時的弟兄會正在茁壯,站立未穩,⼀片未知的前景仍在等著他。

達祕這時卻突然病倒,⼀一種慢性病侵害他的眼睛,他無法睜眼見光,孤單的躺在黑暗的密室裡落寞養病。

然而,在最黑暗、無望的時刻,神讓達祕瞥見了祂的榮耀,彷彿看見了啟示錄4~5章裡的畫面,頓時,達祕的心中被無盡的讚美充滿。他無法抵抗主的啟示,睜不開眼的他,⼀字⼀句吃力的念出這首詩歌,讓⼀一位守在身畔的弟兄抄下這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詩歌。

此時,他心中沒有恐懼,他知道縱然離世,也有榮耀的盼望等待著他。

「人若不滿足,就會有所要求;有要求時,就無法讚美,只能禱告祈求。」

(王生台)

孱弱的達祕沒有⼀一絲的不滿足,在詩歌中,他似乎帶領唱詩的人⼀同置身於⼀個宇宙的大集合,那裡有千千萬萬的信徒與天使、四活物⼀一起圍繞著神的寶座,喜樂滿懷地同聲讚美神羔羊,個個都滿足,個個都無求。

這首詩歌以整個宇宙為舞台,以神子羔羊為主角,展演⼀齣延續到永永遠遠的唯⼀劇情。無終的讚美圍繞著神的寶座和聲讚美,這是古今中外規模、場景最雄壯、磅礡的詩歌,也是人類歷史和神聖歷史中最榮耀輝煌的時刻。

原本是卑微無望、孤單破碎、心如孤島的人們,和諧⼀一致唱著遠比貝多芬的9號交響曲快樂頌還要歡騰萬倍的詩歌。無數張口,卻只有⼀個題目;無數個人,仍只有⼀個聲音。

詩歌中的歷史與啟示

聽哪,天上又發歌聲,讚美聲音又四震,

穹蒼之中滿了阿們!『阿們』因是同蒙恩。(7節)


《詩歌》110中這幅基督身體合⼀、同心合意的景致,是達祕終生致力的目標,也是他職事起初的異象和願景。

然而,在詩歌完成後的幾年,弟兄會面臨了第⼀次的分裂。因著對聖經中關於基督再來預言見解不⼀一的爭執,達祕和⼀一位親密的同工牛頓分道揚鑣。而這只是分裂的開端。

達祕絕不曾想到,在他病癒,甚至在他離世多年以後,弟兄會中本該有的無窮無盡讚美,卻被無窮無盡的道理爭辯取代,產生無止盡羞恥的分裂。達祕年輕時所看見的榮耀召會與基督身體的⼀一,才過了幾代,20世紀末有人統計,弟兄會在全球,共有超過2,000個不同的團體。

很諷刺的是:人常在自己曾經最堅持、最清楚,最有把握的事上,失敗的最為慘痛。

弟兄會的故事是個沈重的啟示,這首詩歌是⼀一個心痛的提醒。提醒我們需要我們恢復起初的愛,行起初所行的,在神的光中,走⼀條始終如⼀之路。

完整詩歌賞析:http://bit.ly/2000hymn110


四、《詩歌》40首-沒有血、沒有壇

作者:波納 (Horatius Bonar, 1808-1889)

這首詩歌的作者波納弟兄是長老會著名的聖詩作家,他⼀生寫了約六百首詩歌 ,曾出版了好幾本詩集。他寫的詩的題材多樣化,被神世界各地的聚會都普遍的使用。他的詩歌有⼀個特點,他不大在詩歌中,表達他自己的經歷和感覺,而只注意把人帶到主面前,并把人帶回到當初教會最古老的信心和盼望裡去,而這些,正是現在神的兒女所失去的。

波納弟兄因著聖靈的啟示看見基督寶血滿足了神的公義,因此人不必再靠著牛羊的血來到神面前。如經上所說︰「 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 ( 來九 11) 其次,他看到神兒子的寶血遮蓋了我們最闊的不義及最深的罪愆。我們也可以借著神所賜基督的義,戰勝地獄、死亡黑暗勢力,正如啟示錄第十二章所說︰「弟兄勝過它是藉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話,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 」( 啟十二 11)

波納弟兄深深地認識,他因仰望基督耶穌的寶血,得到堅固的盼望,下沉的靈得以再起,直到晨曦顯現,使他能走過最疲倦的曠野及最艱難的道路。最後,為神所將賜下榮耀的冠冕,獻上他的感謝和敬拜。

這首詩歌十分突出,真理正確、感情豐富、詩意濃厚,是我們在擘餅聚會常常唱的。詩詞很美,論到「沒有血,沒有壇, (那意思是說再沒有舊約祭牲的血;沒有物質的壇) …犧牲再無必需;更美的血流自更貴的脈,…大勝地獄、死亡、黑暗勢力,毋需兩次爭戰,不留⼀一個仇敵。」更美的血流自更貴的脈,這⼀一個血的本身,就是得勝!

所以主耶穌來到地上的時候,這⼀個血所說出的魂,在仇敵面前就是得勝!這使我們想到聖經希伯來書10:12-14「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 

因為他⼀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救主的代贖,復臨的盼望,得勝的凱歌,永遠的讚美,往往就是波納的詩所不可缺少的內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詩歌連結

中文兒童詩歌目錄

耶穌,我深深愛著你